蛟湖位于福建省将乐县南部,闽江支流金溪中下游即位于世界地质遗产泰宁大金湖风景名胜区的下游,距将乐县城20华里的河畔北岸。这里依山傍水,地势开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古有“蛟湖八景”之称。明清时期为蛟湖都,洪武三年设蛟湖驿铺。在公路开通之前这里是将乐县南进出归化(明溪县)唯一必经之古道(旱路)。同时是福州、南平(闽江中下游)通往泰宁、建宁、闽西北地区和江西的水路交通繁荣码头,曾有上百条商船同时泊于蛟湖村两岸的盛景。在明代弘治年间由蛟湖村杨时第14代孙杨华兄弟等人在340多米宽的河道上建有一座铁索浮桥,大大方便了将乐县南路进出的商旅、军队及过往人员。这座横垮金溪的水面浮桥于乾隆二十九年才被洪水冲毁,改为渡船过渡。一九八二年新建一条钢索吊桥全长345米,钢索桥十五年后又被洪水冲毁,仍改为船渡,于2005年,由县政府、县林业部门拨款与蛟湖村共同努力建成了一座钢筋混泥土大桥,这才彻底改变了数千年蛟湖渡河困难的历史。
一九八八年下游范厝水电站水库建成后蛟湖金溪段成为库区,形成30里长湖,水面更加宽阔,碧波千顷,两岸青山倒映,风景更加迷人,形成“蛟湖新八景”。
蛟湖人文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现存遗址五处。西汉时代、古闽越王校猎于这一带,前些年还可以见到隋、唐、宋的墓葬,北宋将乐名士梁明道,进士梁兼济(昆山令、福建文臣提刑、有惠政)就是蛟湖村人(县志有载),北宋将乐蛟湖名士陈选是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杨时(龟山先生)的外祖父。
蛟湖是杨时幼年居住和读书处,杨时世居将乐县城北郊封山支龟山下龙池杉田,幼年丧母后,在蛟湖村其外祖父名士陈选家生活和读书,由其舅母杨夫人(陈选之子陈京夫人)抚养,至今在蛟湖还留下许多杨时幼年的佳话。蛟湖又是杨时子孙的聚居地,杨时第三子杨遹在其斋记中有记:“斯地,吾父读书处也。”杨时五个儿子与六个孙子均为宋代进士其后裔现遍布全国十一个省及港台、日本、美国等地,杨成武将军(开国上将)、杨英昌将军(空军中将)为杨时第27世及24世孙。现在蛟湖杨姓系杨时第三子杨遹重孙杨谦的后裔,蛟湖杨姓继承祖志,日耕夜读,诗礼传家,从元至清末共出进士八人,举人、贡生、太学生、国学生、文武庠生及赐孝廉国賔、介賔等各种冠带者达160多人,簪缨不绝,名贤辈出,历代有许多佳话记载和流传。
蛟湖龟山公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纪念和祭祀子江公、龟山公及蛟湖先祖而建。由龟山公第二十世孙、龟山公第三子遹公后裔(蛟湖)铉公(字我铭,庠生)与其弟镇公(字我顺,国学生),次弟铨公(字衡,进士)三兄弟倡建并出资金,由蛟湖合族捐助协力建造。建祠期间,历经艰辛,所购大批木材在大河中被洪水冲走,后到下游各地逐一赎回,又因购木材价钱争议小事,被人诬告,在延平府诉讼二个多月后才得以澄清是非。前后历经数载于康熙丁酉(1717)年建成。祠堂建筑结构及大门楼均仿宋元明清历代朝庭所修建的将乐城北郊龟山公祠(龟山书院)原式样建造,原名“永思堂”。祠堂朝对文笔峰直向仙人堂山左右屏帐前后来龙环绕。
建祠资金共用双千金之数。铭公三兄弟另捐田拾亩以做春秋两季祭祀用。每年春秋两季,龟山公后裔、蛟湖合族子孙恭祭子江公、龟山公及诸祖先,三鼎三献,入庠者(有学位、官位、冠带者)各供职事,鼓乐齐鸣,礼仪隆重。在祠堂典礼开始前,船载三牲果品,一路鼓乐齐鸣,琴萧齐奏,前往水路五里外的白石洞先祖墓园祭扫明代光禄寺卿旺公和其孙景和公、重孙富公合葬墓(杨旺之父杨生为明衢州守御千总身亡,朝庭封义勇将军,杨旺次子杨林佑明永乐年间奉诏率军征交趾(今越南)阵亡,18年后朝庭到将乐诏告封义勇大将军)。同时祭扫明代曾为将乐县交通事业及为国家人民做了许多善事和贡献的杨华母子墓(杨华兄弟辛勤耕作开发,发家致富后,大力做善事,赈灾济贫,助军饷,修桥铺路,建天王寺、太平庵等等,尤其是在将乐县南蛟湖渡口交通要道上主建横跨金溪河道340多米宽的铁索浮桥,又修建蛟湖至将乐县城20华里路长的大路。杨华、杨富、杨泰和堂兄弟杨友及父景和、母神娘六人均受到明朝庭的封赠)。
祠堂曾于嘉庆二年迁至钱陇边,再于道光十六年迁回原址,改名为杨氏宗祠。
1933年8月前后,中央红军在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肖劲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指挥下组建东方军入闽作战。在将乐成立了“中央闽赣省委黄潭边特委”(后改为“闽中特区委”),负责领导将乐、沙县的革命斗争。东方军将敌56师包围于将乐,当时红六师,红十九师,红二十一师,五军团十三师,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闽赣省军区的部队先后在将乐参加围城战役。在40多天中,红军各部深入各乡镇发动群众,建立红色政权。当时蛟湖村的杨氏祠堂成为红六师的机关驻地。内设有:作战指挥部、通讯室、宣传室、扩红筹款部、财政部、游击部等部门。红六师师长是洪超,政委徐策。蛟湖驻军的主要任务是扼守渡口咽喉要道,阻止敌军,以保证红军队伍来回顺利通过金溪河。当时蛟湖全村所有的空屋和村民家里都住满了红军将士,他们教村民唱革命歌曲,宣传革命道理。红军纪律严明,向村民买的米菜等物质都要一一给钱。村民不肯收钱,红军采菜时就把钱绑在菜地里的竹杆上。许多村民都与红军建立了感情,积极帮助支持红军。村里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及农会、赤卫队等组织。乡苏经埃政府主席黄庭根,土地委员罗先水,分田委员杨明樟,宣传委员熊求发,游击队长杨胜顺。青年杨荣富等多人积极参加红军跟随红军作战而去。杨明樟等人组织村民用渡船、竹排,架设临时浮桥运送红军来往渡河,最多的一天有数千名红军将士通过蛟湖渡口。红军撒退时,经过七天七夜才陆续将红军将士全部运送过河。1933年9月12日,闽赣军区司令员肖劲光电告朱德、周恩来称:敌马鸿兴部约有六七百敌人大约于十日到夏茂,企图增援将乐,死守县城,敌人可能绕道白莲、水口在蛟湖渡河,企图打通将乐城西,红军已命令十八团派兵一连加强蛟湖渡口守卫,进驻蛟湖,破坏道路、毁坏渡船,加强对水口、黄潭的警戒。红军走时还特意留下一匹战马送给蛟湖村赤卫队,鼓励大家坚持长期游击战争。并留有一张签有彭德怀名字的字条给杨明樟,嘱其如将来革命成功可去找政府。后来敌人来“清剿”,毁坏房子,残酷地拷打摧残替红军做过事的村民,有的被活活打死和碾死在村中央的大石板上。许多村民闻讯逃走才幸免于难。蛟湖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也付出过重大的牺牲。
祠堂解放時是土改工作队驻地。解放前后均作过蛟湖学校,扫盲夜校,解放后一直是蛟湖原乡政府、大队部、村委会所在地。人民公社时祠堂是全村人的大食堂、大会堂。祠堂内原有许多牌匾(由朝庭及府县所赐),上下厅每根柱子都有合柱木联。可惜的是,所有的历史文物在几次运动中被清除干净,文革后期祠堂险遭拆毁。1987年,由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杨炳旺、杨真安、杨功胜、杨宗长、杨火生等人筹资修建祠堂大门楼。1987年,二万五千里长征老红军杨锡光(曾任延安党中央机关卫生所所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江西省卫生厅厅长,江西医科大学校长)公夫妇回乡时到蛟湖拜谒蛟湖龟山公祠并手书“白石钟灵”“道南大儒”两块木匾额。现悬挂祠堂大厅上。
蛟湖为革命老区村,祠堂曾是红六师机关驻地,受到县、乡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乐县人民政府在蛟湖村口立有“蛟湖革命老区村”石碑,在祠堂内悬挂有“红六师机关驻地旧址”和“红六师机关驻地旧址简介”二块铜牌匾,2010年拨专款进行维修。县文物局,博物馆多次派专家来进行测量绘图, 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来指导进行维修。祠堂现存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上下大厅主体建筑已修复,但左侧配殿及大门楼和祠堂内外装修还在筹资进行。
将乐县城北郊原宋元明清历代朝庭修建的龟山先生祠(龟山书院)已毁,原祠址已被推平建新村,蛟湖杨氏宗祠是仿该祠建筑结构而建。是将乐县仅存的一座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纪念杨龟山先生的祠堂,又是红军革命旧址。因此,更加显得弥足珍贵。是对后代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龟山先生祠简介
龟山公祠图 该图为蛟湖杨氏族谱所載。
宋大儒文靖龟山杨先生祠
五马山前擁翠华,先生祠宇寄烟霞。
斯文上续三千载,吾道南来第一家。
镛水竞流伊川派,龟山映接河山赊。
生民久矣遗先覚,仰止祠前一浩嗟。
明祭酒罗璟题赠
丹青云圃余骏唐敬録。
右祠在本邑北郊小溪过桥处,头门表额:“龟山先生祠”五字,中堂原塑有像,头顶表颂以“天开长夜”四字匾。上庭原塑有明道、伊川两位先师程老夫子像,左侧塑有学友游广平先生像,右侧仍塑有文靖公从学像。历朝文人仕宦尝谒联匾表额诗词甚多,有载在本郡邑,亦载在北祠勒石竖碑国朝官长士人尝称之曰“程氏正宗”、“道南正派”,欣然敬仰逓年春秋次丁偹祭以辦籩豆猪羊、五鼎酒醴鼓乐铳炮,奉上典以请官员拜献,暨邑廪诸公唱礼,次日饮福邑誌仝世系谱载。
公在弘治九年追封“将乐伯”从祀孔庙。远祠在延平道南书院与本福州省暨龙湖筆难尽述。
通学嘱之谨録
简介: 龟山公祠与龟山书院及龟山先生祖屋为同一处建筑。
龟山先生一生廉洁俭扑,未添一间屋,未加置一亩地。家中田地房屋都是祖上所遗留。南宋建炎年间大盗过之,将乐县城民居皆毁,独留先生之居不敢犯。南宋乾道庚寅年又 一次大盗再犯将乐城,盗寇大书其门曰:“此杨先生之居也,不可毁”。宋嘉定三年,宝佑五年期间,先生祖屋二次因破漏,子孙贫寒,生活居住困难,幸得当地贤达解囊助修。宋咸淳二年(1266)度宗敇建龟山书院,在龟山先生旧宅之右修建(即将乐县城北郊封山下龟山桥头左上方),度宗御书“龟山书院”匾额,并赐祭田春秋致祭。明太祖朱元璋曾令重修。明成化五年敕建延平“道南祠”御赐“道南祠”匾额,祭祀杨、罗、李、朱。明景泰三年,明成化庚寅年重修将乐龟山祠,明成化乙未年在书院东扩置数间以供先生子孙居住。
明万历十二年朝庭有令要废弃一些新建的书院。“龟山书院”在误毁之例,为了保护将乐龟山书院由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杨四知奏请复立龟山书院。明弘治九年朝庭追封龟山公为“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庭。明弘治十年三月蛟湖杨华(龟山公第十四世孙)受诏写谢恩表与杨穆等人进京朝见明孝宗皇帝,向朝廷谢恩。清康熙四十五年,圣祖玄烨皇帝御书“程氏正宗”匾额赐于将乐龟山书院。惜哉,祠宇现已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