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宁县溪源乡
上坑弘农杨氏源流概述
杨元明
溪源上坑杨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祖藉乃福建将乐,系龟山公杨时之后裔,吾上坑始祖诠公由将乐徙居绥安东楚,即今建宁县溪源乡溪源村上坑。
诠公是时公四世孙,为上坑杨氏第一世祖。
诠公(1184年-1254年),字希圣,由太学以随征金,敕加司马。妣黄氏生明光公,继妣吴氏生明辉公。二妣俱早丧,葬将乐光明都上圩古株树林。诠公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甲辰三月初三日生,宋理宗宝祐二年甲寅十月十五日终,享年七十有一岁,葬上坑冢山古株树旁,与三妣庐氏同穴。
诠公长子明光留将乐,公将家业托付兄长,已随征后(约公元1215年30岁左右)隐居建邑楚水上坑,改名迁,字良乔,号紫云先生。赘庐月川公之女庐氏,生明耀公,后庐月川公携子居下洋庐家,公就上坑筑基安巢,繁衍生息,蒸蒸日上,衍枝开族,翅硬羽丰。时适“自”字派至“昌”字派前后,乃上坑杨氏人丁兴旺,诸事皆顺之盛期,仅上坑不足以栖息,新辟了竹园、肖山下、杨梅塘等数处蜗所,继而建祠堂、篡族谱、立族规、践族训、举善行、设赡学、兴诸会、倡公益、睦异姓等壮举,羸得邻坊异族的赞誉,遂成楚水上下名望大族。
上坑杨氏世系:
第一世 始祖诠公生三子:明光(留将乐) 、明辉、明耀
第二世 明辉公(诠公次子),生六子:临五、临六、临七(出继明耀)、临八、临九、临十。
明耀公(诠公幼子),继子:临七。
第三世 临五公(以武勋除参将)、临六公、临七公(岁贡授司马)、临八公(岁贡擢教授)、临九公(以武功迁都督)、临十公(太学生)。
第三世开始按字派排序延,“临”乃派行之首,继而“福”、“周”、“万”等等,层出不穷。
上坑杨氏新老字派为:
老:临福周万 永安仲伯 自日应世 大孟昌国
新:中原理学首 南来道德新 芳声振奕葉 文谟起达人
绵延至今“新”字派始出,已衍生二十八世,120余户,620多人(不包括外迁),历时近八百载。
星移斗转,事物变迁,上坑杨氏历经几番起落、几番兴衰的顺逆时景,随而族员也有为求生计、谋前程、避世乱诸因而离祖居外迁他乡甚多,现分列如下:
据谱载“福”字派福仲公(福仲公乃上坑杨氏三大房之第三房),徙居泰宁大田(旧称大田市)相距十里处,亦名上坑。公自寄居后有十余世未回籍认祖祭拜和修谱。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岁其十五裔孙茂全等闻知祖祠重修谱牒,不禁心怀木本水源之思,是以归复原派系同流参修,亦尊礼敬宗之念也,但后又失联未参修谱。一九九七年适上坑续修十一修谱牒时,本族派员到大田诸坊寻其后裔未果,望其后裔悉讯后能来故地寻祖,是吾族之期盼。
荣业公(福全公五代孙)迁居桐家地,其子孙吉公后由桐家地徙居泰宁新桥上黄坑。已分祠编修,历时数代。适清道光戊戌十五年我族续修第五修时,其后裔为其祖应生公进主到我祖祠。一九九七年我族修赡祖祠暨续修第十一修谱牒和二0一五年宗复原重修时,其支系捐资并派员莅祖祠庆贺,此乃不忘祖根之举也。应生公乃出我祖福全公十一代孙也。
周京公(福尊公之子),迁居邵武三十五都石际下。
万修公(周凤公次子),元文宗至祯元年庚午生,公生三子迁居江宁,公少有胆识且勇气盖人,闻明太祖起兵投为总管,与伪汉陈友谅交战鄱阳湖,友谅败死以功封将军,其长子袭职,次幼子俱登进士,子孙定居江宁。
万平公迁居邵武,生二子:五一、五六,后由邵武禾坪徙居永城堡坪寮。
万全公,回迁将乐光明。
永升公之三子志纪公、四子志纯公,迁居邵武三十四都禾坪。
永和公次子名远公携子二、孙三,移居新城。后正德年间公之孙名伯三,复迁泰宁福兴上堡,于擎岭建居居住。
仲宣公(必荣公幼子),任江西副总,辞官后隐居庐山金竹坪,妣姜氏、刘氏、丁氏俱葬西山。生子五:伯政、伯吉、伯夷、伯传、伯浩。
伯九公,迁居境外(详址不明)。
伯琳公,移居江西横村。
自趾公,移居江西广昌。
自重公(伯澄公之子),迁居江西,详址不明
自裕公,居江西横村里岭外小横源。
自豪公,为九江防守,居九江(详址不明)。
应广公(日允公之长子)、应信公(日允公之次子)二兄弟,因避乱移居广信府,兄弟在外俱有子孙。
应阑公、应闰公,因避乱移居江西广信府,详址不明。
应潭公,居江西广信府(详址不明)。
应滋公,居江西广信府(详址不明)。
应立公,居江西广信府(详址不明)。
应七公,移居洛阳,详址不明。
世邻公、世降公,因乱迁出江西,详址不明。
世四公,居江西广信府(详址不明)。
世境公,移居江西瑞金杨坪。
世禄公,居江西广昌(详址不明)。
世新公,移居禾坪萧山坊。
世瑜公,迁浙江抗州造织府(详址不明)。
大谷公(世有公之子),迁居境外(详址不明)。
大纲公(世峤公之四子),居江西广昌。
大義公,清初于福州投军,公为人有胆识干略且仪表英伟,由把总迁升守备,后其二子俱调北京。
孟太公(大接公长子)、孟金公(大接公次子),居邵武将石(小地名土村)。
国仲公,字顺和,移居泰宁大田小北斗王城。
综上述诸公外迁至今时跨数百年,且地域不详,其后裔不明先祖故地,也不知己始出何方,本族无法寻觅,此乃我族众及其后裔之共虑。欣喜今有高科技网络信息,能把外迁诸公之信息相互传递,冀其子孙悉讯后,来上坑寻根问祖。
“开八闽道学风气,朔一溪清白源流”,这是溪源上坑杨氏“道南祠”的一首祠联。其涵义深邃,上联应景而作,下联以人应对,寓意褒扬上坑杨氏清白纯朴做人,诗书理学传家,赞扬我祖大宋少师文靖龟山公杨时开创八闽理学之功绩,且隐喻杨氏后裔承先启后,以先祖为范,立世为人,发扬先祖之美德。
建邑东楚上坑杨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一年),迄今已有二百四十余年。前后经嘉庆五年(公元一八0一年)续建,道光二十九年(公元一八四九年)造门楼、围墙,咸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八年)和民国七年(公元一九一八年)等几次修葺。解放初期宗祠作为溪源地域行政场所,继而为为溪源粮站。期间祠堂设备受损,原貌被改,甚者是文革中将祠堂门楼、围墙当作”四旧” 被砸。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粮站迁走后,经本族宗长多方申求,宗祠归回了本族,可其之惨状不堪入目。又因时局之故,宗祠右侧厨房宅地,于一九八九年被林业站征用,虽收补偿费人民币三千元,但对宗祠整体美观而言留有遗憾。适逢改革开放,本族台胞南仁宗长回故地探亲,目睹了宗祠之惨状,领头捐资带动族众,于一九九六年简易维修一番,但貌未复原。
时迁二十载,宗祠雨漏遍屋、路水入堂、构木腐烂,呈危败之象,族人者焉能心安?有族人建言应及时抢修,于是乎在宗长坤明等贤者倡导下,召族房仁者议策修祠事谊,共识昭然,族长支持,族众拥护,一致认为本族先贤建造之宗祠是祖先传给后裔行孝敬长亲亲之所,现年代已久,且经受沧桑,岂可视而置之?若毁在吾辈之手,是乃有辱祖训。况今时逢盛世,政道通畅,犹当乘光大姓氏宗族文化蔚然之风,顺应天时,机不可失,祖训更不可违,应当传承先贤之作,光复宗祠原貌,当尽裔孙之责,慰祖宗先贤之遗意也。
赖祖先功德之福荫,族长及长辈之支持,全族后生之鼎力相助和理事会成员之竭诚务实,宗祠修建于农历七月七日动工,十一月三十日圆满竣工,基本恢复了宗祠原貌,是吾杨氏宗族一大幸事。
择于十二月初四吉日举行晋祖仪式。
祁愿予杨氏千秋发达,万代繁昌。
建宁溪源上坑联系电话:杨坤明13990933220
杨元明15859851236
杨景明13515992793
2015年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