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鼻祖”杨时开启闽西北理学源头 系程门立雪主角

“闽学鼻祖”杨时开启闽西北理学源头 系程门立雪主角

其故乡将乐尊师重教之风依然盛行

来源:东南快报

凡东南快报、东快网原创的新闻稿,未经明确授权,谢绝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福建谨而信律师事务所、福建吴浩沛律师事务所。东快热线:968977。

jb1

jb2

含云寺

    □东快记者林娟 通讯员黄金根 图由余诚董观生提供

在福建西北部的丘陵地段,一个普通到不能更普通的县城,一条条半新的水泥路将田埂形成棋盘上的纹路,四四方方,规规矩矩。这片普通的土地,因一位名儒而名扬海内外,素有“理学之邦”的美称。这里就是将乐县,是宋代著名理学家“闽学鼻祖”杨时的故里,当地的老人孩子无人不知杨时的大名,“程门立雪”的典故于此代代相传。

学术影响

    后世学者尊杨时为“闽学鼻祖”

将乐县是一座山城,地方虽然不大,却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东吴永安三年建县,是福建省最早置县的七个古县之一,也是中国26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因邑在将溪之阳”“越王乐野宫在是”,故取名为“将乐”,自古以来这里田土肥美,粮丰林茂,物产富饶,钟灵毓秀,现有人口17万。

宋代,在福建客家祖地之一的南剑州将乐县出了个闻名海内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他就是名儒杨时。他通过整理师说、著书立说和办学讲学,把河南程颢、程颐的洛学传到江南特别是闽赣粤边的客家地区,并丰富和发展了洛学,为其三传弟子朱熹创立了闽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渊源之一。后来的学者皆认杨时之学为“洛闽中枢”“程氏正宗”,尊杨时为“闽学鼻祖”。

三明学院副教授蔡登秋表示,杨时开启了闽西北理学文化源头。杨时把程氏理学带到了福建,在其83年的生命历程中,有近50年的时间在做学问。这种风范直接影响了闽学做学问的精诚之风。譬如,后来的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享年71岁,却用了近50年的时间来做学问,这种勤于致学、精于致术的致学态度让后人感到汗颜。

蔡登秋介绍,杨时学术活动影响面广,影响力深远。杨时在江苏一带著书讲学,各地学者慕名纷至沓来,其中无锡的讲学之处后来成为著名的东林书院。他的学说很快传播到日本、朝鲜,后来逐渐取代了在日本占统治地位的佛教禅学,成为官学。杨时的学生很多,据估算有千余人,比较有名气的有罗从彦、刘勉之、张九成、胡寅、关治、吕本中等人。正因为他的学术和传播理学的成就,所以被东南学者们尊为“道南第一人”“南渡洛学大宗”。就这样,理学通过罗从彦,再传到李侗,最后到朱熹,完成了从洛学到闽学的转变。

尊师重教

    杨时是“程门立雪”故事主角

说到杨时的尊师之道,则不得不提“程门立雪”这一段佳话。这个成语家喻户晓,而“闽学鼻祖”杨时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主角。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前往嵩阳书院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们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朔风凛凛,瑞雪霏霏,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们进屋。

后来,杨时得程学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教的千古美谈,为后人树立了尊师重教的榜样。

将乐杨时研究会副会长肖胜龙说,受杨时的影响,其得意门生罗从彦从家乡沙县徒步千里赴浙江萧山,向老师请教,还不惜变卖家产,到洛阳向程颢问学。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进士及第后,从崇安徒步到延平向李侗问学,从此摒弃释、道杂学,一心向儒,穷研圣学,终成大器。

后代影响

    将乐尊师重教之风仍盛行

杨时尊师重教精神对客家文化还有着重要的影响。据肖胜龙介绍,客家耕读新家的祖训不断弘扬。时至今日,将乐农村客家人的大厅内正中设“天地君亲师”神位,把“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尊师重教之风由此可见一斑。从明代至今,每年三月三都是将乐的“光斋节”,这个节相当于当地的教师节,当地要把老师请到家里,用只招待贵宾的擂茶款待。“程门立雪”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勤学好问,笃志求道,学以修身,学以致用。

程门立雪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肖胜龙说,杨时在世时,有5个儿子,8个孙子。在杨时的影响下,5个儿子和4个孙子都先后中了进士,出任朝廷或地方官职,声名显赫。据杨氏族谱记载,从宋代至清代,杨时后裔中至少出过进士15人,举人16人,太学、国学生20人。

900多年来,杨时的后裔瓜绵椒衍,播衍海内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出了杨成武(福建长汀人,杨时第二十七世孙)、杨锡光(福建将乐人,杨时第二十三世孙)、杨英昌(将乐人,杨时第二十四世孙)等赫赫有名的一代骁将。

据将乐县杨时研究会统计,杨时后裔遍及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浙江、江西、广东、海南和福建各地区。在东南地区,杨时祭祀算得上是一个盛大而隆重的祭祀,历代以来,对杨时的祭祀从来不曾间断过。

  教育影响

    “杨时文化”进将乐一中校园

“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这首勉学诗,时常能听到从将乐一中的学子们口中吟出。

诗中谆谆告诫后学,要甘于清贫、爱惜光阴、勤奋学习、注重道德修养、不追名逐利。据介绍,这是杨时48岁时返乡讲学之际所著,至今仍在将乐县流传甚广。

在将乐一中,杨时文化氛围十分浓郁,校园中随处能见其文化元素。校训取自杨时治学精神“信至笃,学至诚,业至精”。据介绍,新校训弘扬杨时勇于钻研和坚定信念的精神,激励学子学习杨时的笃信,在学业上至诚、至精。校歌也十分有“杨时”特色,以“龟山故里古镛州,海滨邹里理学源流”彰显将乐厚重文化底蕴,以“愿吾辈,己饥己溺,先忧后乐,展鸿猷”来体现一中师生挥汗织锦绣,铸就明日辉煌的孺子风范。

将乐一中的校园操场、楼道、廊壁等醒目位置,也张贴着各种以杨时名言诗词为内容的书画作品、杨时语录等,教学楼、道路的名字也都与杨时文化相关。将乐一中的一位老师告诉东南快报记者,杨时是将乐的文化“宝贝”,要让世人皆知,就要有大格局,首先要立足本土,脚踏实地做好宣传这篇文章。让杨时文化进入校园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小感知杨时,认知杨时文化从而去认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据将乐县委宣传部介绍,将乐一中本由龟山书院衍化而来,南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礼部尚书、将乐人冯梦得以“龟山先生载道而南,为师儒宗”的名义奏请朝廷建立龟山书院,时任将乐知县的黄去疾奉旨建院。龟山书院教育继承和薪传了杨时的学说与精神,随杨时的身后地位不断提高而兴盛。其风气沿延至民国、至今存而不息。民国十八年(1929年)四月,将乐县私立龟山初级中学创办。

750年来,龟山书院作为将乐县一地的高等级学府,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知识人才。唐至清代将乐籍人士,出现2人登文武头榜、66人中进士、4人任尚书的人文盛况。龟山书院为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东南和福建省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另外,在将乐一中的后山上,还隐藏着一座寺庙,寺名“含云”。据介绍,那是青年杨时回乡讲学之地,每逢考试之时,学生家长们总会前往祈愿,至今仍香火旺盛。

(网络编辑:蒋成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