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30周年海祭之日。北洋水师战败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后日本国逼迫清廷签订了极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向日本赔偿白银两亿三千万两,割让台湾澎湖等周边岛屿,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屈辱的历史不堪回首。但在甲午战争中许多舍生忘死、英勇抵抗日军的北洋水师将士、英雄烈士们是值得可歌可泣的 。如邓世昌、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等将领战败后拒绝向日军投降而自尽殉国,视死如归。其中也有杨时后裔九人为国捐躯。
众所周知“程门立雪”、“倡道东南”、“程氏正宗”、“闽学鼻祖”的杨时先生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学生号称他龟山先生。他尊师重道,终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他教育子孙清廉正直、清白传家,并立下家规家训,让子孙遵守,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他的五个儿子全都高中进士,他子孙三代中就有十二人考中进士。至清末他的后裔共有四十九人中进士, 在近现代更是人才辈出,在国共两党中出了二十六位将军,其中有开国上将杨成武将军,民国首届海军总司令兼福建省主席杨树庄上将等等,
杨时四子杨适后裔有一支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连城芷溪迁入福州侯官。1720年杨时二十三 代孙杨有略携妻、儿,旅榕创业,第一站到福州府候官县小若镇福田乡,开创事业,制造文房四宝的基地。又到福州市长汀乡开辟销售基地。此后培养子弟读書,有略之子杨兰起进入书院读书,从此世代都以读书为主,成为福州市的书香门第,人才荟萃,共出进士十二位,成为福州具有光辉历史的杨氏家族,清同治年间福州杨氏家族开始参加海军,保家卫国。光绪年间福州杨氏家族进士杨廷传任福州船政提调,后任马尾船政总办,协造鱼雷艇,此后福州杨氏家族数十人陆续进入由李鸿章创立的海军北洋水师和民国海军。
清同治年间,日本出兵侵占台湾,福州杨氏家族第六代孙(杨时裔孙)杨廷辉(福建闽安水师副将)率水师官兵赶赴台湾,击退日本侵略者。受清朝廷嘉奖,钦赐兰顶花翎,二品提督衔。
杨时二十八世孙杨建洛(?-1894),北洋水师将领。字仲京,福建闽侯县人。清光绪九年(1883)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第二屇驾驶班学员。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洋水师,即被授以千总,任中军左营千总。光绪十九年(1893)升任济远舰舢板三副。不久,又升任济远舰鱼雷二副。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日军舰队驶到跟前才挂上日本旗,北洋水师主力舰队与日军联合舰队激战5小时,损失惨重。杨建洛被炮弹炸中,肠子都飞粘在舰船烟筒上,停战后同事才将他被烤干的肠子撕下塞入他的胸腹腔中。在这次中日甲午战争中,杨建洛和他杨氏家族中在北洋水师任军职的叔伯兄弟辈共有九人为国捐躯(他们是杨建洛、杨澄海,杨春燕,杨振鸿,杨龙济,杨辉发,杨辉耀,杨细梯,杨用霖)。光绪帝为表彰英烈,授于建洛嗣子杨树庄(建洛胞兄之子)世袭顶戴花翎。
杨用霖(1854-1895年),字雨臣,杨时二十七世孙。 清北洋水师一位有威信的将领,曾在多艘军舰任职,治军严明,关心部下,深得士兵爱戴,在甲午海战中,英勇抗敌,事迹感人。性喜任侠,尚气节,重然诺,平时寡言语,他敬重志节高操的人,常说:“大丈夫当立功,名垂不朽,勿与草木同腐。”清同治十年(1871年),十七岁的杨用霖参加海军,投“艺新”炮舰为“船生”(即学徒),从管带许寿山学习英语、驾驶及枪炮等技术,杨用霖刻苦好学,用心专一。为人“沉毅忠勇,”在营治军,严明有威,因此“士兵感戴,亦倚之如父兄也”。不久,他升为“振威”舰管炮官,又升为“艺新”舰二副。
清光绪五年(1879年),林泰曾自英国学成回国,由福建带舰北上,调杨用霖同行,到北洋后,杨用霖先后任“飞霆”“镇西”舰二副。光绪十一年(1885年),调到“镇远”铁甲舰任大副。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李鸿章奏请清政府提升杨用霖为右翼中营游击。光绪十七年(1891年),李鸿章赴威海检阅海军,以杨用霖训练有功,升为参将,赏加副将衔。
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894年9月17日)午初,日舰“吉野”“松岛”“桥立”“严岛”等12艘,以双鱼贯阵向停泊在大东沟海面的“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等10艘北洋舰队开来。北洋舰队立即起锚,以人字雁行阵列队迎战,“定远”“镇远”两舰在前方领队之首,各舰以次分列左右。作战一开始,“定远”“镇远”两舰带头冲锋在前,杨用霖表现很勇敢,他深知这是恶战,他对“镇远”舰部下将士们说:“此战不胜,黄海就是我的葬身之地。”又说:“时至矣,吾将以死报国!”听者感泣,都说:“你死了,我们又怎么敢苟活?赴汤蹈火,我们都将听从你的命令!”海战中,杨用霖协助“镇远”管带左翼总兵林泰曾,指挥全舰将士奋力鏖战,炮弹纷飞,血肉狼藉,神色不动,而攻御愈力,敌为之却。日军最怕“定远”“镇远”两舰,于是集中炮火,猛力围攻。战到午后3时多,“定远”舰忽然被日舰击中一炮,火焰从炮弹炸开的洞口蔓延,火势极为猛烈,而日本舰队又乘机向“定远”舰扑来,不断发炮,“定远”舰危在旦夕,在这紧急关头,杨用霖急中生智,他一方面急转“镇远”之舵,将船身遮在“定远”舰之前,使“定远”舰得以扑灭火焰;另一方面向敌舰发动猛烈攻击,把日舰的炮火引向“镇远”舰来。当时在附近海面观战的西方海军人士都啧啧称赞:如果没有杨用霖这一临危妙举,“定远”舰就很危险了。
海战到下午3点半时,“镇远”舰主炮发射的305毫米炮弹命中日本旗舰“松岛”舰首炮塔,死伤人员达100余人,其320毫米主炮因强烈擦动发生故障,失去了作战能力。战斗到后来,迫使日本联合舰队率先退出战场,黄海战役结束。战后论功,杨用霖得奖补用副将,赏加“捷勇巴图鲁勇号”。
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日(1894年10月18),李鸿章命北洋各舰驶回威海卫。十月十九日(11月16日),“镇远”舰进口时水涸,雷标漂出范围,“镇远”舰因避标,致触暗礁,底板裂缝二丈有余,水进甚急。全舰将士设法堵塞,水被堵住,“镇远”舰安然驶进港内,但管带林泰曾,严于责己,自认失职,蹈海自尽。
因杨用霖在黄海战役中协助管带林泰曾作战有功,清廷命杨用霖护理左翼总兵,管带“镇远”舰事务。光绪二十年(1894年)年底,日本侵略者决定进攻威海卫,杨用霖协助丁汝昌、刘步蟾,先后击退了日舰的八次进攻,但因李鸿章的错误指导,军舰在奋战中多数被击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提督丁汝昌、右翼总兵“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见到北洋舰队弹药已尽,增援无望,认为大势已无可为,便服毒自尽殉国。北洋舰队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推举杨用霖出面与日军接洽投降。杨用霖严词拒绝,回舱后,他口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引枪衔口,自毙殉国,当部下听到枪声冲入他的住舱时,只见他端坐在椅子上,头垂在胸前,脑浆和鲜血从鼻孔汩汩地流向胸襟,而枪依然紧握手中。死时年仅四十岁。其事迹十分壮烈和感人。丧归之日,道旁观者充塞,无不为之落泪。
杨用霖是铁骨铮铮的军人。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发奋学习、立志报国、义不独生的人生轨迹上。他拒绝向日军投降,选择开枪自尽的方式,要比其他将领更为壮烈,他用这种自尽方式,诠释了一个军人真正的内涵。
战后,清政府嘉奖杨用霖忠烈,予优恤赏银治丧,赠提督衔,并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
杨时二十七代孙女杨福慈(福州杨氏家族杨维基之女)的丈夫谢葆璋任北洋水师“来远舰”驾驶二副,在黄海海战中,遭受日舰精锐“吉野”等4艘巡洋舰的猛烈攻击,中弹200多发,危急间,谢葆璋表现英勇,率领士兵冒着弹雨扑灭熊熊大火,经紧急抢修后又带伤投入战斗。据史书记载:“战后,来远舰驶归旅顺,中外人士目睹其损失如此严重,尚能平安抵港,皆为之惊叹不已”。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五,谢葆璋随未经修理好的来远舰参加了威海保卫战,由于北洋海军英勇抵抗使日军的正面进攻受挫。日军改变战术,夜间偷袭,用鱼雷击中来远号,不久沉入海底,舰上官兵大多遇难,在九死一生中,谢葆璋凭借一身好水性,跳海逃生,拼命游回刘公岛,才幸免一死。
中日甲午之战最终以日本战胜,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败之结果。战败后日本国逼迫清廷签订了极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赔银两亿三千万两,割让台湾澎湖等周边岛屿,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著名作家冰心(谢葆璋杨福慈的女儿谢婉莹)几次要写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的文章,由于挥之不去的深重的家仇国恨,一着笔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最终未能写成。
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一个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强大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往事不堪回首,屈辱的甲午战争过去了130年,苦难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也过去了七十多年,仇恨可淡去,历史不能忘,我们要牢记贫穷落后就要受挨打的血的教训,更不能忘记像甲午战争中的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杨用霖、沈寿昌、左宝贵、林永什、袁永生、黄建勋、林泰曾、林履中等民族英烈,英雄先烈们的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 杨土生供稿)